565net必赢最新版首页官网优秀毕业生 | 朱奕曈——看得最远的地方

2021-04-07 208046

    初遇

    二零一四年,春夏之交。背着书包里满满当当的忐忑,我踏进了陈瑞球楼自主招生点。

    这是我与交大的初次邂逅。

    那天离去时,午后阳光洒满宣怀大道,我望着新行政楼顶的巨大时钟,耳机里那一首《看得最远的地方》萦绕至今。

    披第一道曙光在肩膀

    “我要在看得最远的地方,披第一道曙光在肩膀。”然而一四年的晨光,早已没有了零四年的清透与瑰丽。这也正是我选择攻读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原因。

    几年学习时光,不经意从指间滑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千多个日子沉淀下来的远不止一份学位证书,这期间还充满了疑惑不解的烦恼、挫败的沮丧,更有悟道的满足和收获的喜悦。经历了顺境时的意气风发,更饱尝低谷中的挫折磨砺。庆幸的是,对梦想的执着让我始终秉承初心,砥砺前行。

    犹记得刚进大学的自己,茫然无措,没有合理规划,但交大学子拼搏向上的姿态为我指明了方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唯有拥有这样的坚韧斗志,方得始终。不曾忘记,为了掌握专业知识,精心梳理一沓沓笔记;不曾忘记,为了获得实验数据,通宵达旦的刻骨铭心;不曾忘记,为了撰写科研论文,精雕细琢每一个字词。我曾看过深夜一两点窗外的骤雨,也曾听过清早五六点鸟雀的啼鸣,还有那破晓的第一道曙光,合着思源湖畔的琅琅书声轻盈落在肩头。所有努力,逐一化作前行路上的里程碑:从校级C等、B等、A等优秀奖学金,到国家奖学金乃至“䇹政学者”荣誉称号……每一天的点滴努力看似收效甚微,但时间会告诉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终将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学习上的积累,让我对科研跃跃欲试。交大拥有很好的科研平台,我的第一次尝试就是学校的PRP(本科生参与研究项目)。当然,刚起步时我也有些畏惧,因为科研不同于平时的上课学习,更需要自己独当一面,学会从文献与实验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庆幸选择了龙明策老师做为自己的指导教师,他是我科研道路的引路人,为我打开了研究领域的第一扇门。从大二的PRP项目到大三的䇹政项目,再到硕士期间的科研课题,我不断锻炼成长,在龙老师与师兄师姐的指引和帮助下,逐渐学会仪器使用,学会实验设计,学会带着问题查阅文献。尤其是完整完成硕士科研项目的过程,更进一步锤炼了我的系统性思维和逻辑能力:从科学问题挖掘到课题框架构建,从实验方法探索到重点难点攻克,从数据结果呈现到英文论文撰写,全周期各阶段的经历不仅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把握关键细节,而且大幅提升了我全方位多角度剖析事物的能力。

    除此以外,在校园生活中,导师积极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以及躬行践履付出的行动,也深刻影响着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勤为径,行路不倦;以恒为楫,溯流无畏。

    和你手舞足蹈聊梦想

    六年多来,也少不了和我一路同行手舞足蹈聊梦想的人。有老师,有同侪,甚至是陌生人,每一位都弥足珍贵,从他们身上学到的点点滴滴,都值得一生珍藏。良师益友如美酒,愈久愈香醇。

    在阳光晴好或细雨朦胧的日子里,我时常回忆起那些光芒氤氲的片段。潘玥师姐手把手教我制定实验方案,电脑屏幕上跃动的文字铺就了最初的坦途;苏寒瑞师兄神乎其技的文献资料检索能力,每一次观摩学习都让我们击节赞叹;张经祯师兄闲暇时分享SCI构图与配色,此后绘制图表比之过去可谓脱胎换骨;还有秦娇龙师姐驾轻就熟操作气相色谱的动作,苗洁师姐定期组会汇报的爽朗声音……年度合影的背后,是那么多历历在目的精彩记忆。

    在交大,工科生的学习也并非只有实验与数据,学校还开设了科类繁多的选修课。沪上求学数载,我有幸修读过若干课程,其间所遇老师与同学也令我受益匪浅。譬如姚君喜老师的“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课程,姚老师学富五车、温文尔雅,身上既有古时谦谦君子之德,又有当代大学者的气度与风范,正是这一门课让我重拾阅读习惯,同时还学会了使用SPSS软件处理复杂的调查问卷,让我认识到文科也可清晰“量化”;又譬如陆宏弟老师的“网络环境下的文科信息检索”课程,讲授了各种查阅文献和搜索数据库资源的实用技巧,应用范围也并不局限于文科,与课友的交流互动也为我往后科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微笑要暖得像太阳

    在追梦路上,课外的世界也同样精彩,同样值得探索。出于对志愿活动的热爱,自大一起,我就加入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积极投身绿色公益,这不仅能够锻炼我除了学习和科研外的多项能力,还让我时刻不忘自己的环保初心。在此期间,朱文颖学姐给了我很多支持和鼓励,她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而且为人富有亲和力,担任队长时的言传身教让我熟悉了举办各类活动的经验与方法。

    后来的我,接过了朱文颖学姐的接力棒,带着她传授的经验,继续开展了校园节能督查、环保进小学、社区电子废弃物知识宣讲与回收活动、三菱电机企业的环保夏令营等活动,将专业知识与公益服务相结合,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受到了广泛好评。在独立筹划与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虽然有时会在方案策划、组织协调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难,但所幸最终都得到了圆满解决。日复一日,我不断地锻炼自己,组织号召力、领导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获得了很大提升。无论校内校外,无论志愿者还是受益人,大家如阳光般明媚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这些经历是一笔极为珍贵的无形财富,将让我在未来仍能得到长久的回馈。

    丰富的学生活动除了为我的课外生活增添亮丽色彩以外,更重要的是让我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曾加入的SK Sunny志愿者团队,聚集了来自不同专业但同样热爱公益的小伙伴们。大家各有所长,在一次次策划与筹备中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之间合作默契,每每在活动时收获的温暖笑颜都会让一股纯粹的愉悦感自心间油然而生。

    相信敢飞就有天空

    回首过去数年大学生涯,这是人生中一段难得的快速吸收新知并充实自身的时光。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如何定好目标,将这段宝贵时间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学科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从数学物理到化学生物乃至工程设计,我们都要学习,但对我影响最深的专业课主要有三门。第一门是我首次接触的环境专业课。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第一节“环境学导论”课堂上王文华老师掷地有声的话语:环境人所做的不仅是治理环境,更是要影响环境。这门课重新确立了我对环境专业的认识,也确立了我今后的奋斗方向。第二门,是王亚林老师的“环境监测”实验课,王老师作为一位高级工程师对于学术及实践应用的认真态度让我深受触动,她的严谨作风很大程度影响了我,也奠定了我今后的实验风格。最后一门,严格来说是一堂科研讲座,主讲者是李良老师,他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意大利某位研究人员原本想要研究太阳能电池板的制备,要求实验环境中氧含量极低,但是他所采用的仪器很难达到标准,每次氧含量超出一点点都会导致电池板性能大幅下降;后来这位研究人员转换了他的思考角度,选取电池板原材料研制高灵敏度的感应器,专门用于检测低浓度氧含量,最终他凭此研究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高水平论文。这个故事给予我很大启迪,让我在之后的科研实验中面对每一个问题时,都积极地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与尝试。在这些老师的影响下,我的职业目标也逐渐清晰。

    六七年的学习并不是这一段旅程的终点,未来我也将继续投身环境领域,在绿水青山的画卷里融入自己的色彩。回望过去,我做到了不负韶华;远眺将来,我也当不忘初心。相信敢飞就有天空,也愿天空留下我飞过的痕迹。

    再续

    二零二一年,又是草长莺飞的时节。

    我踏着单车拐过了涵泽湖,陈瑞球和新行政楼那熟悉的砖红色外墙在视野里向后飞驰。路旁的梧桐树下,斑驳日光里仿佛还有我曾走过的身影。

    在这片让我看得更远的土地上,迎面风声将过去的讯息带往迢迢前路。

    再会,百廿交大;你好,漫漫未来!